24年前的征地行为已过“法定期限”?自然资源部门就不管了?

导读: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收纠纷往往成为影响农民切身利益的痛点。当一宗跨越24年的征地悬案浮出水面,我们不禁要问:历史遗留的违法征地行为是否真的可以“过期作废”?本文通过剖析河北保定某村征地维权案,揭示行政机关“时效抗辩”背后的法律误区,为类似土地纠纷提供维权范本。

1、案件背景:20年土地权益悬案浮出水面

2000年6月,河北省保定市某村发生了一起影响深远的土地变更事件。村委会与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将三个生产队50余亩责任田租赁用于非农建设。然而,村民刘先生等4位承包权人直到2024年才震惊地发现,这些土地早已通过《征用土地协议》被彻底征收,土地使用权已登记在某公司上级企业名下。

令人震惊的是:村民从未收到任何征地告知,未参与过任何征地程序,二十余年间未获得分文补偿,土地性质变更完全在村民不知情下完成。

2、维权之路:信息公开碰壁引出关键争议

2024年1月,村民依法向保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局申请公开:征地结案表,征地补偿协议。

分局答复称“经检索未查询到相关信息”,这一回应暴露出两个重大问题:征地程序可能存在重大瑕疵,补偿款项可能存在截留或挪用。

随即,村民在律师指导下提交《行政查处申请书》,要求对涉嫌违法行为进行调查。2024年7月,分局作出《答复意见书》,以“行为发生已24年,超过受理期限”为由拒绝调查。

3、法律交锋:三个关键争议焦点‌

1‌时效适用错误

分局引用《行政复议法》第21条关于“20年最长复议期限”的规定,但本案中:村民提出的是查处申请,非行政复议;复议对象是2024年的《答复意见书》,明显在时效内。

2‌档案管理失职

复议机关指出:分局未解释为何缺失关键征地文件,未调查补偿款发放情况,未核实村民“未获补偿”的指控。

3‌程序正义缺失

2000年征地时存在明显程序违法:未履行《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两公告一登记”程序,未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补偿安置严重缺位。

4、行政复议结果:迟到的正义

2024年9月10日,保定市某区政府作出复议决定:撤销分局《答复意见书》,责令60日内重新调查,明确指出分局存在行政不作为。

5、深度解析:五个不容忽视的法律要点

1‌时效制度的本质

法律设定时效是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但:不适用于持续侵权行为,不适用于行政机关履职行为,发现权益受损后2年内仍可主张。

2以租代征的违法性

本案暴露典型违法模式:通过租赁协议掩盖非法占地,规避征地审批程序,剥夺农民法定补偿权利。

3‌档案管理的法律意义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征地材料应永久保存,档案缺失推定程序违法,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

4‌补偿追索的特殊性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明确:土地补偿属于物权请求权,不适用普通诉讼时效,农民可随时主张未获补偿部分。

5‌复议机关的审查深度

本案复议决定体现:对行政不作为的零容忍,对程序违法的严格审查,对农民权益的特殊保护。

6、专业建议: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指南

拆迁律师提示:

‌日常防范措施‌:定期查看土地实际用途,保留土地承包原始凭证,警惕“长期租赁”变相征收。

‌维权关键节点:发现异常立即申请信息公开,6个月内提起查处申请,2年内主张补偿权利。

‌证据收集要点‌:历年种植证明,租金支付凭证,土地现状影像资料,村委会相关会议记录

‌法律程序选择。‌

优先行政查处程序:同步考虑民事诉讼,必要时提起行政诉讼。

7、案件启示:土地维权的时代意义‌

本案折射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

‌历史遗留问题‌:早期征地程序不规范埋下隐患;

‌代际公平问题‌:年轻一代农民承受历史错误后果;

‌治理现代化要求‌:对历史问题不能简单“新官不理旧账”。

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农村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特别强调:“对于历史形成的土地行政争议,应当结合法律规定和当时政策背景综合判断,不能简单以超过时效为由驳回起诉。”

这起案件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国土地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图景:一方面彰显了行政复议制度纠正行政违法的效能,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基层土地管理的深层积弊。它警示我们,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不能止于个案救济,更需要建立贯穿征地全过程的阳光机制。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