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万补偿就要夺走安身之所?法院为何终判政府违法!

导读: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浪潮中,一纸评估报告、一份补偿决定,往往决定着万千家庭安身立命的根基。当地方政府仅以68万元补偿就要收走百姓唯一住房,司法如何成为守护公平的最后防线?这起从四川泸州打到省高院的房屋征收案,揭开了行政程序违法的隐秘角落,更彰显了法律对“程序正义”的寸步不让。

一纸补偿决定:68万与一个家的天平失衡

2020年深秋,四川某评估公司出具的一纸《房屋估价报告》让刘某如坠冰窟——全家赖以生存的房屋仅被估值68.14万元。次年4月,泸州市A区政府据此作出《6号征收补偿决定书》。面对这份仅相当于当地半套商品房的补偿,刘某颤抖着写下:“这不是补偿,是掠夺!”

更令人错愕的是,当刘某诉至法院要求撤销该决定时,一审法院竟认定程序合法。判决书载明:“评估机构经法定程序选定,补偿方案提供产权调换与货币补偿双选项,已保障被征收人权益。”冰冷的法槌声落下,刘某唯一的住房似乎注定要以“白菜价”易主。

六年迟延:被休眠的征收程序埋下违法伏笔

案件回溯至城市更新的起点:

2013年:A区政府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

2015年6月5日:区政府作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决定》,刘某房屋被纳入征收范围;

2021年4月29日:时隔近六年才出具《补偿决定书》。

正是这长达六年的程序休眠期,成为撬动案件逆转的关键支点。拆迁律师在二审中精准锁定致命硬伤:“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当签约期内达不成协议时,政府应及时作出补偿决定。本案中区政府迟延履行法定职责长达五年多,已构成重大程序违法!”

评估黑洞:被忽略的公摊与偏离市场的定价

除程序违法外,评估报告本身存在三重硬伤:

空间剥夺:安置房位置偏远,与原房屋地段价值存在级差;

面积缩水:未将公摊面积纳入补偿计算(违反《房地产估价规范》);

价格扭曲:评估单价明显低于周边类似商品房市场价。

“评估时周边商品房均价已破万,而报告仍按六千余元计价,”拆迁律师当庭展示房价走势图,“这种背离市场规律的评估,如何保障被征收人居住条件不降低?”

终审逆转:程序正义的胜利宣言

面对区政府“评估合法、决定有效”的强硬抗辩,四川省高院作出震撼判决。

判决书载明:“区政府在2015年6月作出征收决定后,理应及时推进补偿事宜。拖延至2021年才作出补偿决定,既违背行政效率原则,更损害被征收人及时获得补偿的合法权益,构成程序违法。”

拆迁律师的维权启示录

本案胜诉揭示征收维权的黄金法则:紧盯程序时效。征收决定作出后1年内未补偿?涉嫌程序违法!评估报告超过1年有效期?不得作为补偿依据!

善用救济途径:收到评估报告10日内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可申请专家鉴定,补偿决定送达6个月内提起诉讼。

正义的余响:被唤醒的行政自觉

当省高院的判决书送达区政府时,68万元补偿决定终成废纸。此案犹如一记警钟,敲醒那些“权力休眠”的行政机关:程序正义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法治政府的生命线。对千万面临征收的百姓而言,此案昭示着冰冷现实——当补偿价格与市场严重背离,当安置房远在荒僻之地,当评估忽略基本公摊,这不仅是数字之争,更是生存保卫战。而法律赋予的程序利剑,终将在正义法官手中,刺破那些裹着合法外衣的侵权铁幕。

维权的光芒从不会自动降临。它诞生于刘某们拒签补偿决定的勇气中,蕴藏在律师对六年迟延的精准狙击里,最终在省高院法官的法槌下绽放。这68万元背后的胜诉昭示:当程序正义苏醒,最弱小的个体也能扳倒最傲慢的权力。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