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购城中村地块向外出租,征收说是违建怎么办?

导读:认定违法建筑是否涉及违建要根据房屋的手续综合来进行判断。关于违建,是不是违建也不是哪个行政机关口头进行说明,要有书面的认定文件,书面的决定或拆除的决定文件来认定。当然,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或者是限期拆除决定、强制拆除决定、违法建筑决定等等相关的一些行政行为不服的,显然也可以通过诉讼方式去进行解决。

在购置城中村地块之后,涉及拆迁补偿,涉及违建的一些问题应该怎么办?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一下。

2013年,某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购置了城中村某地块63000平米,投资几千万进行经营,后来出租给别人用做工厂车间。现在面临拆迁被告知是违建,不允许建设厂房,补偿每平米1300块。那么该企业是否涉及违建呢?应参考什么标准予以补偿?

涉及违建问题,本案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我们分情况来对待:

第一种情况是看招商引资当时购置的是地块还是房屋,需要了解案例。购置的要看是否是违建的问题,要看当时购置的房屋是地块房屋是后建的,还是当时购置房屋一起购置过来的。如果当时在2013年招商引资购置的土地,还有房屋是一起购置过来的,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购置过来的,我们认为行政机关也是批准的这种行为,行政机关购置的显然来源是合法的,是合法的房屋,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轻易的被认定为违法建筑。要看它的来源和手续全不全,购置的房屋的手续是否齐全,这些都要综合来分析。

如果是通过招商引资,通过行政机关的批准,从行政机关手里取得的房产信息,一般都不会轻易认定为是违法建筑。当然,具体还要看手续齐不齐全,可能手续不够齐全,还要看当时跟行政机关签订招商引资相关协议的内容。但是,从这个案件的基本信息来判断,从行政机关购置的房产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中村的房屋建设可能都比较久远,这种情况下显然是不能够轻易被认定为违法建筑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说当时购置土地的地块仅仅是土地,出租给别人之后进行加建,这部分是不是违法建筑?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合法的来源,如果建设在土地上擅自进行建设,没有办理相关的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等相关的建设规划施工手续的,这种情况下擅自进行建设那可能是又要涉及违法建筑的问题。

当然还要看购置的地块的规划用途是什么,是搞建设还是空地空闲地址是一个车场,并非搞工业用地或者或者是土地性质不是工业用地,也不是住宅用地,所以要看当时的这种规划的手续。当然是否是违建还要结合其他的条件来分析土地规划的用途。

购置之后,根据招商引资协议的约定,是不是可以建房或者规划的用途符合规划,如果说根据招商引资协议包括城市的统一规划来看是可以符合土地用途的,那么可能只是补办手续的问题。

那么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认定为违法建筑,可以补办手续。按照法律的规定,没有规划许可证也并非是违法建筑,可以先责令改正,补办手续,补办不了的可能才是认定为违法建筑。如果明显违反了土地用途,招商引资当中协议约定不允许搞其他的建设厂房之类的,可以用于停车场等其他的一些经营项目。这种情况可能就是在没有规划手续或施工手续的情况下,可能就被认定为违法建筑。

所以,认定违法建筑是否涉及违建要根据房屋的手续综合来进行判断。关于违建,是不是违建也不是哪个行政机关口头进行说明,要有书面的认定文件,书面的决定或拆除的决定文件来认定。当然,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或者是限期拆除决定、强制拆除决定、违法建筑决定等等相关的一些行政行为不服的,显然也可以通过诉讼方式去进行解决。

关于补偿的问题,尤其是这种因历史的原因导致的这种手续不全,或者行政机关存在一定的过错的情况下,手续不全不能认定为违法建筑。在法律上对于违法建筑补偿的标准,只有合法建筑和违法建筑,合法地按照市场价进行补偿,合法建筑按照合法建筑的补偿标准,违法建筑按照违法建筑的补偿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产生第三种情况,介于违法建筑和合法建筑之间去处理。

房子因为历史的原因要完全按照合法建筑,手续不全,完全按照合法建筑,按照市场价补偿的,可能行政机关征收部门不答应。这种情况下可能称为不完全产权,是有瑕疵的有问题的房屋。按照法律的规定,行政机关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对涉案的地块、土地、房屋进行征收、收回应当要给予补偿。

因为行政机关要遵循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原则,应当给予补偿。根据很多大量的法律法规规定,也是给予补偿的,也是要给补偿,但是如果说一分不补,显然也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也是不公平的,也是对企业利益的一种损害、侵害。

所以,在实践过程当中,往往就确实产生了第三种的补偿情形:鉴于合法和违法之间的补偿,也不按照合法的补偿,也不按照违法的补偿,选择之间的一种方式。鉴于这种企业的特殊情况去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在实践过程当中,法律上当然没有这种第三种情形的规定,当然也就没有法律的规定。

第三种情形属于间于合法之间应当给多少钱,什么方式,法律上没有规定。那么,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在实践过程当中如何处理,就是靠双方去协商谈判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三种情况没有法律的标准,真正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公平合理,结合各种双方的情况来具体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该让步的要让步,该争取的要争取,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当然争取权益的过程当中就涉及到法律的问题,谈判的问题,专业知识的问题,包括对整个法律的规定,包括对现实情况的了解。

有时候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怠。遇到这种情况,企业主要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损失,结合自己的实际损失,不能去漫天要价,但是也不能把自己的利益降到太少,要让自己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少,得到自己满意的一个补偿。中间的报价要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去界定,在法律上没有答案。

根据案件的情况,最终的标准肯定是结合多种因素,企业主专业水平的能力,对案件的认知和了解,谈判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都有很大关系,多种因素来决定最终的结果。

我们认为跟企业主的法律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要去钻研相应的法律知识,如果仅仅是请一个律师,在什么不懂的情况下,可能跟律师沟通起来或者律师提供的建议可能很难理解。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地向专业的律师团队进行咨询,律师会根据法律规定、地方政策、相关部门的文件通知以及相关的案件判例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